硬核战双131文案

来源: 哔哩哔哩 2023-07-08 17:24:21

《梅杜萨之筏》(纵491cm,横716cm)是法国画家泰奥多尔·籍里柯(他是法国浪漫主义画派的先驱,对浪漫主义画派和现实主义画派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于1819年创作的一幅油画,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

画面描绘了在大海上,漂浮着一只岌岌可危的木筏,海风鼓起床单做的桅帆,巨浪掀起的木筏在不停地颠簸。筏上的难民有的已奄奄一息,有的还在眺望远方。被簇举在高处的人挥舞着手中的红、白色布巾,不断地向远方呼救。


(资料图)

画家以金字塔形的构图,把事件展开在筏上仅存者发现天边船影时的刹那景象,刻画了遇难者的饥渴煎熬、痛苦呻吟等各种情状,画面充满了令人窒息的悲剧气氛,该画是浪漫主义画作代表之一。

这幅画的近处描绘的是那些在饥饿、恐惧、绝望中或饿死或溺死亦或是被他人残害被他人吞食了的将死之人或尸体,充满着黑暗的死亡气息。这构成了一个象征着死亡和绝望的三角。

而这幅画的远景,那些活着且有着顽强的活下去的人们,顺着光 那是发现了有路过的船只,这些船员奋力地挥舞着手臂,那向前伸的手臂,仿佛是在地狱中极力想要抓到前方那微小但即将到来的希望之光,这些人构成了象征着希望与生存的三角,三角尖上的人挥动着红色的衣裳,向远方大声求救,表现出了急切与紧张,以及对生的向往。

籍里柯通过《梅杜萨之筏》无情地展现了人性的阴暗面的同时,也让人看到了人性之光。希望与绝望、光明与黑暗、高亢与哀痛完美地在这幅画中交织。

历史背景

1816年7月,法国政府派遣巡洋舰“梅杜萨号”,载着400多名官兵以及少数贵族前往圣·路易斯港。率领舰队的是一名明显缺乏实际能力的舰长名叫肖马雷,属于是那种又菜又爱玩的,由于他指挥错误,在途经西非海岸的布朗海岬南面时不慎搁浅,造成了惨重的灾祸。

为了求生舰上的 147 名水手用护卫舰的残骸扎成了一个简易的筏子,在海上漂泊 13 天后,甚至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发生了残忍的食人行为

150多人,最后只有10人幸存下来,无论如何,这也是一场特大的惨剧。但是路易十八政府怕此事张扬出去受到舆论谴责,只在官方报纸上发了一条简短的消息,悄悄通过军事法庭判处船长降职和服刑三年就了事。

两位木筏上的幸存者不服,向政府上书,却遭到打击,被解除公职。在忍无可忍之下,他们将这次船难经过如实写成报道,印成小册子公开发售。这一举动立刻轰动了国内外,遭到舆论的一片哗然,籍里柯也格外愤慨。

在人民有冤无法诉说的情况下,26岁的籍里柯,走访了生还的船员,聆听了他们讲述真实的遭遇,并到医院亲自看望了受伤的船员和已经死去的船员家属。他把聆听幸存者的叙述作为灵感的来源,同时也对腐烂的尸体、重危的病人等进行现场写生,搜集素材,并创作了此画。

据说,当时“梅杜萨号”号称排水量1300吨,船身坚固、航行平稳、舰速超群,为当时的最先进的船(某个叫“泰坦尼克号”的船还号称永不沉的船呢,结果呢……咳咳,看来在船只方面真不能乱吹)

波旁王朝(是一个在欧洲历史上曾断断续续统治纳瓦拉、法国、西班牙、那不勒斯与西西里、卢森堡等国以及意大利若干公国的跨国王朝。)当局意识到这幅画揭露了海军的无能,但又非常地怂不敢公开指责,就买走了这幅画,并将《梅杜萨之筏》捐赠给卢浮宫美术馆,在那里永久珍藏。

被称为“浪漫主义雄狮”的欧仁·德拉克罗瓦在看过这幅作品后,像发了疯一样,径直跑回自己的画室,开始寻求同样激动人心的创作方法。它引起了19世纪各艺术流派的兴趣。通过这幅画表现了画家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人道主义精神,暴露了无能的法国政府的弱点,从而使它带有强烈的政治引喻。

关键词:

你可能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