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点亮晚年生活
8月22日,深州市医院医康养中心护工祝辰香在帮助半失能老人用餐。 资料图
“在这里住,家人放心,自己住着也踏实。以前一个人有了病总不愿意麻烦别人,现在医生护士都在身边,专门就是照顾我们的,随时可以检查。”日前,在河北衡水市深州市贫困失能人员养护中心,已经在此居住了5年的刘柱山告诉记者。
(相关资料图)
虽然已过立秋,但深州的户外温度仍有30多度。一走进养护中心二楼的医养院区,中央空调带来的凉意瞬间将酷热驱散。几位腿脚不利索的“半失能老人”坐在楼道里的宽阔处,坐着轮椅说笑聊天。
“老人们来这里住一段时间,多少都会胖一点,有些原来腿脚不好,不能走路,经康复按摩后也能简单走两步了!”说到自己悉心照料的老人们,养护中心院长崔凤超感慨道。
这是河北省衡水市大力发展“医养结合”养老院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随着衡水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普遍开设老年病科,老年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也逐渐成为养老服务的“题中之义”,全市一批公立医疗机构、专科医院、民营医院纷纷开设医养中心,一批高水平、有爱心的医疗、照护团队正形成规模,为解决农村老人的日常护理和看病就医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实现“医”“养”双向对接
刘柱山是深州市深州镇小曹庄村人,十几年前,他修葺房子时意外砸伤了腿,被迫截肢。由于当年医疗康复条件有限,截肢后落下了病根,一到下雨天就疼痛难忍、行走困难,做饭洗衣等家务更是费劲。尤其是随着年纪增长,无人照料的老刘生活逐渐陷入困境。
2019年,刘柱山被当地政府认定为贫困失能人员,免费住进了深州市贫困失能人员养护中心。四年间,在中心医护人员的照料和诊治下,刘柱山的身体状况日渐好转,尤其在每天康复训练帮助下,老刘能自己行走的时间从10分钟增加到半小时,疼痛状况也明显减轻。这种积极的转变让他对生活重燃信心。
据了解,深州市贫困失能人员养护中心是2019年在东安庄乡卫生院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共有床位20张,配备主治医师6人、护士12人、检测人员3人。该养护中心除了保留基本的医疗住院功能外,为探索“医养结合”服务,两年前还专门开设了老年科,为贫困失能老人免费提供专业的诊疗和康复服务。
目前,除部分乡镇卫生院建起了养护中心,一些市级层面的三级医院也和传统养老机构合作,成立了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
“三分钟内就可以迅速响应,为住院老人提供紧急医疗救助服务。”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副院长随学斌说,“医生对每个居住在这里的老人都非常了解,会根据他们的身体状况制定专门的医疗康复方案。”
如今,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通过和市场化的“信康养老院”深度融合,成立信康颐园养老院,配置床位1100张,其中养老床位600张,康复床位500张,并拥有现代化智能康复设备,可提供医疗、大病康复以及临终关怀等服务。
随学斌表示,很多养老院因为缺少医疗能力,或人员医疗水平不足,很难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现在人们对养老的需求不再满足于日常的基础照护,对老人的健康关怀很大一部分是需要医疗服务来体现的。
打造专业化人才队伍
目前,衡水市25家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全部设立老年医学科,其中市第七人民医院、深州市医院、阜城县人民医院等11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开展了养老服务,开设养老床位2511张。
显然,“医与养”的结合并非只是硬件建设和服务内容上的简单叠加,而是养老模式的全新探索,是医疗与养老服务的深度有机融合。记者走进深州市医院医康养中心的养老房中,看到每个老人的养老床位边都放着一张记录表,里面详细记载着护工每天为老人提供基础指标检查的时间、项目、结果以及医护人员查房的信息。
“搀扶行走不便的老人上厕所,给老人清理大小便,帮助老人起床、穿衣、洗漱,配合保健员为有需要的老人测血糖,带着老人做身体康复运动,并向医生、护士及时报告老人的身体情况。”护工祝辰香向记者介绍了她平时的工作内容。
既要照顾住院老人的日常生活,对于失能、半失能老人,护工还会提供相应的照护服务。今年85岁的贾大翠,去年底因走路不慎摔倒,之后一直卧床不起。今年2月6日被家人送进深州市医院医康养中心后,由住院医师高恒瑞和护工祝辰香等人组成的爱心护理团队,为她设计了专业的康复方案,每天陪着老人做一些踝泵运动、仰卧抬脚等,经过2个月的努力,老人现在已经在搀扶下能缓慢行走了。
“看到老人能够重新站起来,非常有成就感。”祝辰香说。
除了基本的照护和对特殊情况老人的重点看护外,医生护士定期都会到每个住院老人病房来查房,通过护工每天的记录了解老人的身体状况,为老人健康把关。
挖掘“老有所乐”的丰富内涵
近日,在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北院区楼旁的广场上,记者老远就看到信康颐园养老院里的老人们,正认真跟随护工张瑞敬学习“手舞操”。
“大家一起做,既好看还能锻炼身体,我把大家的‘舞姿’拍成短视频发抖音啦!”张瑞敬对正在活动的老人们说。
“很多网友都给我的短视频点赞,看到这么多人喜欢看老人们的表演、关心老年人,我很开心。”张瑞敬告诉记者。
显然,老人们即使住进了医养机构,日常生活和医疗康复都有了保障,但他们的精神世界仍亟待关注。
信康颐园养老院的护工除了每天的生活照料,每个上午还会带着住院老人在养老院旁边的花园里做手舞操,下午带着老人走路,锻炼下肢力量。来自衡水市桃城区河沿镇河沿村87岁的张新朋大爷,现在最期待的事就是每天的“户外活动”,两年前因为子女工作忙,曾经是中学生物老师的张新朋不习惯孤单的生活,和子女商量后就来到信康颐园养老院养老。“这里不仅环境好,照护的也好,天天有人带着活动,茶余饭后还可以找人聊聊天,关键是重新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张新朋笑着说。
张新朋所谓的“人生价值”,就是发挥余热,在养老院开办的“老年讲堂”重操旧业,当起了生物老师。他悉心指导其他老人制作昆虫标本、讲述有趣的自然故事,他的授课内容让不少老人觉得新鲜、有趣,大大丰富了老人们的生活。
“老人们在这里往往能够打开心扉,与人交流,不仅在精神上得到了极大满足,也有益于他们的身体健康、晚年幸福。”衡水市信康养老集团顾问周冀宁说。
关键词: